显微镜百科
微生物骨髓起源的终末细胞轮廓计量显微镜
所属分类:显微镜百科 点击次数:636 发布日期:2022-06-20
网站网友点击量更高的文献目录排行榜:
点此链接
微生物骨髓起源的终末细胞轮廓计量显微镜 正常菌群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各种被暴露的位点,以前的菌群被更适于在特定位点(小生境)生存的微生物所替代。另外,正常菌群的成员在其宿主具有很弱的免疫原性表明,免疫系统似乎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提示,对于试图定居在一个特定部位的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将阻断黏附素(微生物)和受体(宿主)之间的联系,如果一种微生物不能发生这种联系,将被能够发生联系的另外一种所替代。这种情况将一直发生,直到遇到与其前者相比,与宿主更相适合的微生物株系,这些微生物随后被“接受”,成为那种特定动物的正常菌群的一部分。结果,与丰富的“小生境”相联系的大量细菌和真菌种系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些“小生境”均被最适于在那个部位生活的微生物株系所占据。这种“占据”导致了对于非正常菌群成员的微生物定居(感染)的一种屏障的形成,称为“定居抗性”。 先天性防卫的细胞反应 免疫反应的先天阶段被描述为病原的“速度泵”。参与先天性免疫的细胞类型有几种。在防御细菌病原时,吞噬细胞尤其重要,哺乳动物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吞噬细胞:多态核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清除外源物质以及杀死并清除细菌,巨噬细胞通过充当抗原呈递细胞并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而发挥双重作用。在抵抗病毒的先天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第三种细胞类型是自然杀伤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骨髓起源的终末细胞。通常占各种动物全部外周血白细胞的30%~70%。嗜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颗粒型白细胞,包括两种类型的颗粒:初级或嗜苯胺蓝颗粒和次级或者特定颗粒。嗜中性粒细胞只在循环中存在12h,然后进入组织,另外生存2~3天。骨髓内具有一个大的嗜中性粒细胞储存室。
关注页面底部公众号,开通以下权限:
一、获得问题咨询权限。
二、获得工程师维修技术指导。
三、获得软件工程师在线指导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软件技术支持。
四、请使用微信扫描首页底部官方账号!
相关新闻
- 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如何观察金相组织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会遇到的哪些误区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厂家:金相试样的平整与磨光 [2022-07-30]
- 仪器创新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