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说X

欢迎光临~老上光显微镜

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7895

新闻资讯
显微镜百科

基于几何光线轨迹描绘的莫尔偏转测量技术

所属分类:显微镜百科 点击次数:127 发布日期:2022-06-20

网站网友点击量更高的文献目录排行榜: 点此链接 0 基于几何光线轨迹描绘的莫尔偏转测量技术1970年,Takasaski和Meadows提出了阴影莫尔法。在这种系统中,光源照射接近物体的光栅,从与照明光束成一夹角的另一方向观察物体上的光栅像(变形光栅)时,就可以观察到物理光栅与这一变形光栅叠合而形成的莫尔条纹。这种系统比较简单,但为了形成清晰的莫尔条纹必须避免衍射效应,光栅面要尽可能靠近被测物体,而且要求光栅尺寸与被测物体表面相当。由于参考光栅与变形光栅并不独立,因此这种系统无法运用传统意义上的相移方法提取信息,难以实现自动测量。    1 975年,Benoit和Matllieh等人提出了将光栅投影在物体上,通过另一光栅来观察物体上的变形光栅的方法。同年Miles和Speight等人提出利用两张光栅照片获得莫尔条纹的方法。其中一张摄有光栅被投影在物体上后形成的变形光栅,另一张摄有投影光栅,然后将两张照片叠合形成莫尔条纹。这在本质上都是投影莫尔法,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光栅可以远离被测物体表面,并且可用较小尺寸的光栅测量较大的物体。    Glatt和Ka衔于1988年提出了基于几何光线轨迹描绘的莫尔偏转测量术(Moir6deflectometry),实质上它还是经典莫尔法的一种应用,其中,光栅的变形是由于被测物体的折射率变化引起的。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光学零件的测试、流场密度分析、传播现象研究等特定领域。经典莫尔法主要用于测量长度,兼有高分辨率、大量程测量,可实现动态测量、自动测量及数字显示,但高精度的光栅尺价格较贵,制造量程大于1m的光栅尺尚有困难。莫尔法用于三维面形测量时,等高线的深度因衍射而受到影响,且物体的大量高度信息用等高线的形式描述容易被丢失,难以识别相邻等高线级间物体的高度变化(起伏),其测量精度主要取决于光栅常数和光栅的相对位置。    1977年,Moore和Truax提出了一种锁相莫尔法,它基于莫尔条纹的相位振荡和锁相原理,其精度能达到莫尔条纹间距的1/20,并可在精度与测量深度之间取得折中,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测量要求。实现相位振荡所需的机械系统比较复杂,实现锁相需要同时存储大量信息,这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所在。 关注页面底部公众号,开通以下权限: 一、获得问题咨询权限。 二、获得工程师维修技术指导。 三、获得软件工程师在线指导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软件技术支持。 四、请使用微信扫描首页底部官方账号!

首页 产品 手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