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说X

欢迎光临~老上光显微镜

全国服务热线: 400-811-7895

新闻资讯
显微镜百科

扫描式穿隧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在哪一年

所属分类:显微镜百科 点击次数:266 发布日期:2022-07-01

大家好,这里是老上光显微镜知识课堂,在这里你可以学到所有关于显微镜知识,好的,请看下面文章: 0 1930 年代之后,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人们能够掌握并描述原子之间的作用,例如量子穿隧效应和凡德瓦尔力(van der Waals force)。科学家们意識到原來观察微观世界不只可以「远观」还可以「亲近」。我们可以透过探针和原子近距離接触,藉由兩者间的作用瞭解表面的特性,这一批新诞生的仪器统称为扫描式探针显微镜(SPM,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个被发明的是 1981 年问世的扫描式穿隧显微镜(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利用探针与原子之间穿隧电流的大小知晓表面的高低起伏 电子密度,、温度够低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操控原子的位置,只是需要在真空环境下操作依旧使人困扰。发明扫描式穿隧显微镜的格尔德·宾林(GerdBinnig)于是又在 1986 年与奎特(Calvin Quate)、格伯(Christoph Gerber)携手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AFM, atomic force microscopy),解决了电子显微镜要求样品要导电和在真空环境才能量测的问题。因为原子力显微镜量测对象的主要是凡德瓦尔力,存在于所有种類的原子之间,就这样,样品的材质从导体、半导体拓展到了非导体,量测的环境可以在大气中也可以在水中,从此材料科学和生物学可以研究的尺度大大的缩小了! 网站网友点击量更高的文献目录排行榜: 点此链接 关注页面底部公众号,开通以下权限: 一、获得问题咨询权限。 二、获得工程师维修技术指导。 三、获得软件工程师在线指导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软件技术支持。 四、请使用微信扫描首页底部官方账号!

首页 产品 手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