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百科
丝状真菌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微观结构观察显微镜
所属分类:显微镜百科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22-06-20
网站网友点击量更高的文献目录排行榜:
点此链接
0
丝状真菌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微观结构观察显微镜丝状真菌中的霉菌属于多细胞微生物,形态上的多样性远复杂于单细胞的细菌或酵母菌。常见的丝状真菌菌体具有丝状菌丝形态,当我们进行大规模的液态培养时,丝状真菌的形态通常造成工程上的困扰。随着菌体浓度的增加,附着在槽壁的菌体也越多,进而影响热传效率及清洗问题。布满了菌丝的感测电极更影响发酵参数取得,可能产生控制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丝状真菌发酵培养过程中黏度的增加,导致整个系统的热、质传效率降低。丝状真菌为多细胞微生物,从其生活史来看,呈现一个始于孢子并终于孢子的生命过程。当孢子于适当环境下开始萌发后会产生germ tube ,此时的养分需求主要来自孢子自身,待germ tube 发展完成后,启动生物合成机制,利用培养基养分以行菌体生长之目的,之后沿一特定方向开始生长菌丝,菌丝的长度可达几百μm ,而直径大约在3-10μm 。菌体增生主要发生在菌丝顶端(tip ),生长过程中新的菌丝顶端会接续生成,造成菌丝分支,进而形成复杂的网状菌丝结构。这样的生长形态在菌丝增生的同时并不会改变protoplasmic volume 与表面积比,有助于菌体在固态培养基上的生长。然而在商业产上的考量下,液态培养为的培养系统。在大型发酵槽进行液态培养适当的搅拌与通气是无法避免的,在此液体流场环境下菌体的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丝状真菌会可能会形成网状结构较松散,没有固定形态的菌丝体(Mycelium ),或者是球状且结构较致密的的菌丝团块称为菌丝球(Pellet )。真菌于液态培养中,形态的差异除了个别菌种的基因特性外,发酵程序中的物理(温度、pH 、机械力)或化学因子(培养基组成)亦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丝状真菌的形态可依微观或巨观而有不同的标的:以微观看来,菌丝长度与分支程度是主要的观察重点,而菌丝球的粒径分布与结构则属于巨观的范畴。不管微观或者是巨观的真菌形态都会影响发酵液的流变性质,进而造成不同的气液质传与混合搅拌差异。整体说来分散状的菌丝体会使发酵液整体黏度与拟塑性提高,使的发酵液的混合变困难而形成非均一相,菌丝球则否。
关注页面底部公众号,开通以下权限:
一、获得问题咨询权限。
二、获得工程师维修技术指导。
三、获得软件工程师在线指导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软件技术支持。
四、请使用微信扫描首页底部官方账号!
上一篇:厌氧培养法是谁发明的-微生物常识
相关新闻
- 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如何观察金相组织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会遇到的哪些误区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厂家:金相试样的平整与磨光 [2022-07-30]
- 仪器创新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