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百科
厌氧培养法是谁发明的-微生物常识
所属分类:显微镜百科 点击次数:189 发布日期:2022-06-20
网站网友点击量更高的文献目录排行榜:
点此链接
厌氧培养法是谁发明的-微生物常识微生物的研究都仅限于那些能存活在有氧环境的微生物。即使科学家早已察笕许多微生物是生活在没有氧气的地方,但苦无培养方法,研究也无法进行。美国的亨格特(Robert Edward Hungate, 1906-)为了分离牛胃瘤的厌氧细菌,在1950年发展出独特的厌氧培养法(anaerobic roll tube method)。他利用可密封的试管(Hungate tube),把试管以氮气与二氧化碳充填,并把融化的洋菜培养基放入,趁着洋菜还没固化,不停的转动试管,使得培养基平铺于管壁,如此厌氧微生物便能在无氧的环境生长。这项发明拓展了另一个微生物研究领域,厌氧病菌、环境微生物真菌在整个发酵产业扮演一重要角色,粗略计约有70% 的发酵产品是源自真菌系列。事实上真菌的利用在很早的人类历史就已出现,像是酒类、干酪等发酵产品或是用于面包制作的酵母菌,以及可食用的高等蕈类等等。不过大规模的工业化真菌培养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抗生素盘尼西宁在战时的高需求量,直接刺激真菌液态培养技术的提升,尔后真菌种类及其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如酵素、有机酸、生物农药,更使得真菌的利用在近五十年来达到高峰。蕈类液态在1948 年首度由Humfeld 提出,之后陆续有不同的研究者投入此领域,这些蕈类液态培养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提供一潜在之食物供给。除此之外蕈类所含有的香气成分,呈味核甘酸与药用生理活性物质亦是开发重点。蕈类液态培养与低等真菌、酵母和细菌的液态培养技术相仿,其主要特征在于发酵液中会形成颗粒较大的菌丝球(Pellet) ,以我们实验室的经验,灵芝液态培养所产生的菌丝球,其更大粒径可达3c m 。菌丝球粒径过大明显会产生质传阻力(特别是氧气限制)。形态上的差异被认为是影响真菌液态培养关键因素,因此须对丝状真菌之液态培养做一完整的认识。
关注页面底部公众号,开通以下权限:
一、获得问题咨询权限。
二、获得工程师维修技术指导。
三、获得软件工程师在线指导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软件技术支持。
四、请使用微信扫描首页底部官方账号!
相关新闻
- 金相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如何观察金相组织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会遇到的哪些误区 [2023-07-07]
- 金相显微镜厂家:金相试样的平整与磨光 [2022-07-30]
- 仪器创新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2-07-30]